凃伯原教授PISA講座

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為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自1997年起籌劃,此跨國評量計劃從終身學習的面向來看待教育的真諦;包含正式與非正式的環境,諸如正規課程,課外社團,家庭環境,學校氣氛等。 

本計劃重點在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對於未來生活可能面對的問題情境,準備的程度以及他們習得多少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之所以選擇十五歲學生,是因為多數OECD國家這個年齡的學生正處於義務教育完備的階段,此時的評量可以獲得教育在技能及態度方面累積近十年的成果。 所謂的知識技能包括;溝通、適應性、學習策略、彈性、時間管理、自我信念、問題解決、資訊技巧等。發展這些跨課程的技能需要一個廣泛跨課程的評量。PISA的調查,以教育品質和均等指標作為跨國比較的主軸。各國報告中,也多以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及性別差異作為分析教育表現差異是否涉及機會均等議題的主要變項。 

PISA評量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素養程度。革新的素養概念結合終身學習的理念,以成人生活所需的重要知能為主軸,藉由三年一次的國際評量,提供給各國教育體系有關的省思以及國際間不同教育系統效能評量與監督的參酌。

  • 閱讀:所謂閱讀的素養意旨,產生閱讀行為的各種情境。情境架構概括為:個人、教育、職業、公眾。由於題材取自生活中廣泛的文字訊息,文本的形式相當多元,如:散文、敘事、論述、廣告文宣、官方文件或聲明、故事寓言、報告表單等。評量的重點在於對文本訊息的擷取、發展解釋、省思與評鑑文本內容、形式與特色。
  • 數學:主要定義包含四大概念;數量、空間與形狀、改變與關係、不確定性 。所須的技巧如;數學語言的理解、建模、解題假設執行。評量架構則定義為五種情境;個人的、教育的、職業的、公眾的、科學的。題材融入了現在國民都會碰到的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人口成長、浮油與海洋、酸雨或運動常識等課題,生活化的課題都是可涵蓋的範圍。
  • 科學:主要概念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及地球與太空科學等。應答能力上,要求受測學生須解釋及預測科學現象、提供假設、使用科學證據並瞭解科學調查,命題領域擴及:生命與健康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及科技科學。

     

發布日期: 
二, 08/28/2012